二次元漫画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二次元漫画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诗经《国风·邶风·二子乘舟》原文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邶风·二子乘舟》原文译文赏析
提示:

诗经《国风·邶风·二子乘舟》原文译文赏析

  《国风·邶风·二子乘舟》   先秦:佚名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译文】   你俩乘船走了,船儿飘飘远去。多么思念你呵,心中烦躁不安。   你俩乘船走了,船影渐渐隐没。多么思念你呵,切莫遭遇灾祸!   【注释】   二子:卫宣公的两个异母子。   景:通憬,远行貌。泛泛:飘荡貌。景:闻一多《诗经通义》“景读为‘迥’,言漂流渐远也”。   愿:思念貌。   养(yáng羊)养:心中烦躁不安。   瑕:训“胡”,通“无”。“不瑕”,犹言“不无”,疑惑、揣测之词。   【赏析】   此诗的写作背景,据《毛诗序》所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毛诗序》云:“《二子乘舟》,思伋、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毛传云:“宣公为伋取于齐女而美,公夺之,生寿及朔。朔与其母诉伋于公,公令伋使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又杀之。”刘向《新序·节士》则说寿知其母阴谋,遂与伋同舟,使舟人不得杀伋,“方乘舟时,伋傅母恐其死也,闵而作诗”。现代学者有认同“闵伋、寿”之说者,但持不同意见者亦多。闻一多先生猜测它“似母念子之词”(《风诗类钞》),也有学者断为一位父亲送别“二子”之作,均相近似。倘若要将它视为妻子送夫、朋友送人的诗,恐怕也无错处。总之坐实诗的本事,似乎比较牵强,还是将此篇视为一首送别诗比较合适。   这一次动情的送别,发生在河边。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两句点出送别地点发生在河边。两位年轻人拜别了亲友登上小船,在浩渺的河上飘飘远去,只留下一个零星小点,画面由近而远。“泛泛”二字形象地描绘出波光粼粼的场景。   “愿言思子,中心养养!”送行的一行人在岸边伫立,久久不肯离去。骋目远望,悠悠无限思念之情。此处直抒送行者的留恋牵挂之情,更将送别的匆忙和难分难舍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两位年轻人所乘之舟,早已在蓝天之下、长河之中逐渐远去,送行者却还痴痴站在河岸上远望。   “愿言思子,不瑕有害!”这两句,是用祈祷的方式,传达情感上的递进和转折,恐怕只有亲人、朋友、爱人才会真正如此设身处地地惦念。在这割舍不断的牵念中,很自然地浮起忧思和对未来的担忧。   同是一首送别诗,《邶风·二子乘舟》写得远比《邶风·燕燕》单纯。全诗无一句比兴,诗中的意象,只有“二子”和一再重现和消逝的小舟。情感的抒泻,也没有《燕燕》那种“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的细节表现。但它的内涵却极为丰富:因为画面只有飘飘远逝的二子、船影,其余全为空白,便为读者的联想,留下了更多的空间;因为背景全无,甚至也不知道送行者究竟为谁,其表现的情感便突破了特定限制,而适合于“母子”、“男女”、“友朋”,成为一种具有极大涵盖面的“人间之情”。它之能够激发各种身份的读者之共鸣,而与诗人一起唏嘘、一起牵挂,甚至一起暗暗祈告,也就毫不奇怪了。   扩展阅读:《诗经》产生年代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关于《大雅》这十八篇的创作年代,各家说法不同:郑玄认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时代的诗,《生民之什》从《生民》至《卷阿》八篇为周公、成王之世诗。朱熹认为:“正《大雅》……多周公制作时所定也。”但均认为“正大雅”是西周初年之诗。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扩展阅读:诗经名句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国风·邶风·二子乘舟的注释译文
提示:

国风·邶风·二子乘舟的注释译文

【注释】⑴二子:卫宣公的两个异母子。⑵景:通憬,远行貌。泛泛:飘荡貌。景:闻一多《诗经通义》“景读为‘迥’,言漂流渐远也”。⑶愿:思念貌。⑷养(yáng羊)养:心中烦躁不安。⑸瑕:训“胡”,通“无”。“不瑕”,犹言“不无”,疑惑、揣测之词。【译文】你俩乘船走了,船儿飘飘远去。多么思念你呵,心中恋意难除。你俩乘船走了,船影渐远渐没。多么思念你呵,切莫遭遇灾祸! 【诗经愚译】新浪博客——东耳永新诗望别的忧愿(诗经-国风-邶风-二子乘舟)二子乘舟去,微波有余澜。  人共风景远,缜目始觉怜。  千言无处诉,心中自不安。二子乘舟去,波平静无澜。  人已没踪迹,寻望终不堪。  祈神酬天佑,翼翼无险陷。

帮忙翻译一下几句古文
提示:

帮忙翻译一下几句古文

圣人不惭愧于自己的身影,君子能谨慎独处之时。舍弃端正自身的近期目标而期待长远目标,就等于是堵塞了道路。所以圣人居上位,那么民众就乐于他的治理;圣人居下位,那么民众就敬慕他的意愿,因为圣人从不忘记给人带来利益。

来源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219/08/3728705_266473938.shtml

【原文】老子曰:子之死父,臣之死君,非出死以求名也,恩心藏于中而不违其难也。君子之憯1怛2,非正3为也,自中出者也,亦察其所行,圣人不惭于景4,君子慎其独也。舍近期远,塞矣。故圣人在上,则民乐其治;在下,则民慕其意,志不忘乎欲利人也。
【译文】老子说:儿子为父而死,臣子为君而死,并非以死来求取名声,是因为恩情藏于心中而不愿意违背君父的要求。君子的痛苦忧伤,并不是为了政事,而是心中的自然流露,他们也观察自己的言行,圣人不惭愧于自己的身影,君子能谨慎独处之时。舍弃端正自身的近期目标而期待长远目标,就等于是堵塞了道路。所以圣人居上位,那么民众就乐于他的治理;圣人居下位,那么民众就敬慕他的意愿,因为圣人从不忘记给人带来利益。
【说明】不论处上位居下位,圣人的目的只有一个,让人们都有利,让人们都得利。而在人生道路上,圣人以端正自己为目标,并没有去期待什么长远目标。时时刻刻端正自己的观念,时时刻刻端正自己的道路,时时刻刻端正自己的意愿,那么就能无所作为而能成就于有所作为。
——————————————————
【注释】1.憯:(cǎn惨)《诗·小雅·十月之交》:“哀今之人,胡憯莫惩。”《诗·大雅·云汉》:“胡宁瘨我以旱?憯不知其故。”《韩非子·解老》:“苦痛杂于肠胃之间,则伤人也憯。”《淮南子·人间训》:“怨之憯于骨髓。”《说文》:“憯,痛也。”《汉书·东平思王宇传》:“朕甚憯焉。”《盐铁论·诛秦》:“支体伤而心憯怛。”这里用为悲痛,伤心之意。
2.怛:(dá达)《诗·齐风·甫田》:“劳心怛怛。”《诗·桧风·匪风》:“中心怛兮。”《释训》:“怛怛,忧也。”《广雅》:“怛,忧也。”这里用为忧伤之意。
3.正:(zhēng政)通“政”。《书·咸有一德》:“以有九有之师,爰革夏正。”《管子·四时》:“风与日争明,则失正之国恶之。”《墨子·兼爱下》:“古者文武为正均分。”《荀子·大略》:“虽天子三公问正。”《尚书大传·皋陶谟》:“有不贡士谓之不率正者。”这里用为政治、政事之意。
4.景:(jǐng井)古同“影”。《诗·邶风·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泛泛其景。”《诗·大雅·公刘》:“既景乃冈,相其阴阳。”《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管子·明法解》:“臣之法主也,如景之随形。”《庄子·寓言》:“众罔两问于景曰。”《荀子·王霸》:“辟之是犹立直木而求其景之直也。”这里用为影子之意。

本解答由【往昔つ惋兮】【月落潇殇】友情提供!若有不足之处望谅解,希望本次解答对您有帮助!助人为乐也不易,万分期待您的【采纳】。若有疑问请继续追问,在此表示谢谢!有缘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