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漫画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二次元漫画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楚汉的意思楚汉的意思是什么
楚汉的意思楚汉的意思是什么
提示:

楚汉的意思楚汉的意思是什么

楚汉的词语解释是:指秦汉之际,项羽_刘邦分据称王的两个政权。指楚地汉水之滨。楚汉的词语解释是:指秦汉之际,项羽_刘邦分据称王的两个政权。指楚地汉水之滨。拼音是:chǔhàn。注音是:ㄔㄨˇㄏㄢ_。结构是:楚(上下结构)汉(左右结构)。楚汉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指秦汉之际,项羽、刘邦分据称王的两个政权。引《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唐杜甫《园人送瓜》诗:“东陵_芜_,楚汉休征讨。”明高启《赠李外史》诗:“我闻安期古策士,亲见楚汉争雌雄。”清陈维崧《满江红·汴京怀古》词:“汜水敖仓,是楚汉提戈边界。”⒉指楚地汉水之滨。引唐李白《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诗:“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王琦注:“楚,战国时楚王所据之地。汉,汉水之滨。”二、国语词典秦汉之际,项羽、刘邦分据称王的时代,西元前二○六至西元前二○三年。亦指楚、汉两政权。三、网络解释楚汉(汉语词汇)(1).指秦汉之际,项羽、刘邦分据称王的两个政权。(2).指楚地汉水之滨。关于楚汉的诗词《神女旧迹·楚汉风流事》《中州·楚汉雄雌扩八弦》《浩歌行·堂堂楚汉多蛮触》关于楚汉的诗句楚汉旧歌流俚耳是楚汉挥戈边界九里山南楚汉争关于楚汉的成语楚楚不凡楚界汉河楚楚谡谡楚楚可怜楚得楚弓清清楚楚关于楚汉的词语楚河汉界楚界汉河关于楚汉的造句1、小说的前半段以楚汉历史为主线,后半段以虚构内容为主,其中不乏谋臣武将的斗智斗勇,也不乏江湖侠士的义气豪情,更不乏江山美人的诱惑。2、请大家陪我共同品味其中的酸辛,快乐,友情,爱情,让我们在楚汉的故事中一同快乐。3、这片土地,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诞生了灿若群星的圣人、伟人、名人,有“楚汉名城”、“屈贾之乡”和“革命摇篮”之称。4、所以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战必胜,攻必克。5、封丘县历史悠久,曾上演过诸侯争战、楚汉争霸和陈桥驿兵变等惊天历史故事。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楚汉的详细信息

楚是什么意思?
提示:

楚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楚有几种意思再组词 7种意思, 落叶灌木,鲜叶可入药。枝干坚劲,可以做杖。亦称“牡荆”。
古代的刑杖,或学校扑责学生的小杖:捶~。夏~。~掠(拷打)。~挞(拷打)。
中国春秋时国名:~天(楚地的天空。因楚在南方,亦泛指南方天空)。~声。~歌(楚人之歌)。~狂。~腰(泛称女子的细腰)。~辞。四面~歌。~材晋用(指使用他国人才,或指人才外流)。
指中国湖北省和湖南省,特指湖北省:~剧。
痛苦:苦~。痛~。凄~。酸~。
清晰,鲜明,整洁:清~。衣冠~~。
姓。

问题二:跷楚是什么意思 翘楚,原指高出杂树丛的荆树,后来用来比喻杰出的人才或事物。例如:医中翘楚。“翘”,是指高出仰起的意思。 “楚”,是荆木。

问题三:苍楚是什么意思 路遥用的一个词,可能是沧桑的意思。
生命里有着多少的无奈和惋惜,又有着怎样的愁苦和感伤?雨浸风蚀的落寞与苍楚一定是水,静静地流过青春奋斗的日子和触摸理想的岁月。
――路遥 《平凡的世界》

问题四:枭楚什么意思 应该是枭雄或翘楚,都是指不一般的人物
◎ 枭雄 xiāoxióng
骁悍雄杰之人,犹言雄长,魁首,多指强横而有野心之人
争为枭雄。――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
备乃世之枭雄。――《三国演义》
◎ 翘楚 qiáoch攻
比喻杰出的人才或事物
刘炫于数君之内,实为翘楚。―― 孔颖达《春秋正义序》
医中翘楚

问题五:琅琊榜中南楚质子是什么意思 南楚派到大梁的质子呗质子: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贵族的人。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子楚、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战国燕太子丹都曾经做过质子。

问题六:唯楚有才是什么意思 2014年4月9日上午10时许,胡 *** 到访湖南大学,参观位于校园之中的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大门前,有一副闻名天下的对联,上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胡 *** 踏进书院大门,即被这副楹联吸引,他对同行的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说,在中国历史上,湖南涌现了一大批名人将士和伟人,“湖南当之无愧这副对联”。
“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这副对联是什么意思?此联四言,简约有力,气势非凡,不知道分别出自哪里?有什么典故吗?
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 ”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上联“惟楚有材”,典出《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惟楚有才”的出处:惟楚有材,同义词有“惟楚有才”,出处源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名联。这是一副典型的集句联,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传说清嘉庆年间,时任山长袁名曜出上联,贡生张中阶对下联。“惟”在这里是个语气词,“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就是说“楚国出人才,而这里的人才又最为兴盛”。

然而,既然说是“楚材”,则当然源自楚国,与楚国人才关系理应很密切。“惟楚有材”是从“虽楚有材”转化过来的,是因其意而引伸之。“虽”、“惟”虽有一字之差,在内容上实际是一致的,都说的是楚国(地)有材,是很符合历史事实和逻辑规律的,故已成定论。
“于斯为盛”的出处:泰伯篇载:“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唐虞,以尧为首领的氏族是陶唐氏,称唐尧;以舜为首领的氏族是有虞氏,称虞舜。际,有两种解法:一是中间、彼此之间、先后交接或局势形成的时候,唐虞之际意思是尧舜那个时候;二是边际,交界或靠边的地方,引申为以下、以后,唐虞之际意思是尧舜以后,本文取后者。有学者说“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应作一句读,中间不逗;于斯,介词结构,充当状语,意为到武王那个时期。
此章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孔子说:“舜有五位(能干的)大臣,因而天下得到(很好的)治理。周武王说:‘我有十个(同心同德)造纣王反的谋士和将领(不愁战胜不了纣王而一统天下)。’”孔子接着评论说:“(古人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尧舜以后到周武王那个时期(人才)才称得上兴盛。(不过周武王说的十个人中)有一名妇人(白注:主管内务的武王夫人邑姜),实际不过九个人而已。”

问题七:楚水,是什么意思 水名。一名 乳水 。即今 陕西省 商县 西乳河 。

问题八:楚有几种意思再组词 7种意思, 落叶灌木,鲜叶可入药。枝干坚劲,可以做杖。亦称“牡荆”。
古代的刑杖,或学校扑责学生的小杖:捶~。夏~。~掠(拷打)。~挞(拷打)。
中国春秋时国名:~天(楚地的天空。因楚在南方,亦泛指南方天空)。~声。~歌(楚人之歌)。~狂。~腰(泛称女子的细腰)。~辞。四面~歌。~材晋用(指使用他国人才,或指人才外流)。
指中国湖北省和湖南省,特指湖北省:~剧。
痛苦:苦~。痛~。凄~。酸~。
清晰,鲜明,整洁:清~。衣冠~~。
姓。

问题九:苍楚是什么意思 路遥用的一个词,可能是沧桑的意思。
生命里有着多少的无奈和惋惜,又有着怎样的愁苦和感伤?雨浸风蚀的落寞与苍楚一定是水,静静地流过青春奋斗的日子和触摸理想的岁月。
――路遥 《平凡的世界》

问题十:枭楚什么意思 应该是枭雄或翘楚,都是指不一般的人物
◎ 枭雄 xiāoxióng
骁悍雄杰之人,犹言雄长,魁首,多指强横而有野心之人
争为枭雄。――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
备乃世之枭雄。――《三国演义》
◎ 翘楚 qiáoch攻
比喻杰出的人才或事物
刘炫于数君之内,实为翘楚。―― 孔颖达《春秋正义序》
医中翘楚

楚国历史
提示:

楚国历史

楚,又称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芈姓(普通话拼音读作mǐ),熊氏。 最早兴起於古荆州之地的楚部落,灭於秦国。 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江苏、江西部分地方。 楚是三苗人在长江中下游建立起,它在周朝初期曾参加了周武王伐纣的战争。 楚国由周成王封熊绎于楚地开始,居楚地丹阳(今湖北秭归,有争议),从一个附庸小国逐渐变成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强国。 前704年,楚君熊通为武王,有地千里。 因其地处中国南方,故而楚国与中原的华夏各诸侯经常发生战事。 通过战争,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方国。 楚国的族源 大致可分为五说: 华夏说 苗蛮即上著说 东夷说 西方民族说 民族融合说 参阅 楚国的族源 楚文化 语言 在春秋时代,楚语和中原语言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楚国的官名和其他诸侯国不同:楚国宰相叫令尹,司马叫莫敖。 除此之外,《左传·宣公五年》还记载春秋时代楚语的两个特殊词语: 於菟wūtú(上古汉语发音为 aa-laa)为“老虎”(有人怀疑可能和缅甸语 ''kla''“老虎”有关) 谷为“哺乳” 我们之所以知道这两个词的意思,是因为令尹子文名字叫做斗谷於菟,《左传》对他名字的原意做了 解释。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有一句话:“楚言而出”(今译:“他们讲楚语就撤退了”),证明当时的楚语和中原的语言不能通话。 在战国时代,屈原楚辞的词汇也显示出楚国语言的特点。 楚国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楚武王(约前740年至前690年) :楚文王(前689年至前675年六月庚申) :楚王堵敖(约前674年至前672年) :楚成王(前671年至前626年冬季十月) :楚穆王(前625年至前614年) :楚庄王(前613年至前591年秋季) :楚共王(前590年至前560年) :楚康王(前559年至前545年九月或以后) :楚王郏敖(前544年至前541年冬季) :楚灵王(前540年至前529年五月) :楚平王(前528年至前516年九月) :楚昭王(前515年至前489年秋季七月或以后) :楚惠王(前488年至前432年) :楚简王(前431年至前408年) :楚声王(前407年至前402年) :楚悼王(前401年至前381年) :楚肃王(前380年至前370年) :楚宣王(前369年至前340年) :楚威王(前339年至前329年) :楚怀王(前328年至前299年) :楚顷襄王(前298年至前263年秋季) :楚考烈王(前262年至前238年) :楚幽王(前237年至前229年) :楚哀王(前228年) :楚王负刍(前227年至前223年) :昌平君(前223年) :楚怀王孙心或楚义帝(前208年至前206年) :西楚霸王项羽(前206年至前202年) 熊绎及其后代是江汉流域最早的开发者,他们的创业 史是艰苦卓绝的。 《左传》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绎辟 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川I,以事天子。 ”荆山, 在今湖北省西部,汉江两岸。 《左传》宣公十二年:“楚自克 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 日,戒惧之不可以怠。 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于胜之不 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 训之以若敖、蚧冒筚路蓝缕,以 启山林。 箴之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左传》两言“筚 路蓝缕”,皆指楚国熊绎至熊仪(若敖)、熊胸(蚧冒)等十余 代君王。 可见楚国在建国以后的相当长的时期,都过着艰 苦奋斗的穷日子。 国君带领臣民跋涉山林,开辟疆土,甘苦 与共。 面对周边各国存在的威胁,尤其是面对北方周朝军 队一次又一次的南侵,楚人振军经武,保持警惕,枕戈待旦。 楚国君王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特别注重以先王艰苦创业 的事迹对臣民进行传统教育,以此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寻 求内部稳定和对外发展。 蚧冒之弟熊通自立为楚武王,时在公元前740年东周 平王三十一年。 这在楚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 是春秋初期的一件大事,它宣告了一个南方大国的崛起。 楚武王之子文王建都于郢,国势更加强大,江汉一带的小国 都畏惧楚国。 到文王之子楚成王即位,已经“楚地千里”。 楚国“结旧好于诸侯”,迫使周天子“赐胙”,要求楚国“镇尔 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 ” 周天子的话可怜兮兮的,流 露出对楚国的畏怯之情,同时,不得不承认了楚国镇抚南方 夷越的“首领”地位。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兵伐楚,历数 楚国两大罪状,其一即为前文已述及的“昭王南征而不复, 寡人是问”,另一条罪状是:“尔贡包茅不人,王祭不共,无以 缩酒,寡人是征”。 说明楚国不向周王朝按时纳贡,已有很 长的时间。 楚国在秦国重兵压境的时候,毫不畏惧,严阵以 待。 但出于战略上的考虑,作了适当妥协,答应纳贡,于是 与齐结盟,各自罢兵。 齐桓公死后,继起图霸的宋襄公不自 量力,欲召见楚成王,一度被楚所拘。 公元前638年,宋、楚 两军战于泓水(在今河南柘城西北),宋军大败,宋襄公受箭 伤,次年身亡,宋国从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 率陈、蔡等国军队围攻宋国,宋求救于晋,晋、楚两国爆发城 濮之战。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晋国 打败了强大的楚军,挫伤了楚国北进的势头.为周王室一吐 几百年郁积的怨气.晋文公重耳也因此一举而跻身“春秋五 霸”之列。 楚国虽遭此败而元气未伤,仍然不断攻城略地。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北伐陆浑戎至于洛阳,在东周的王都 郊外举行阅兵仪式。 周定王派王孙满劳师,楚庄王公然探 问周朝传国之鼎的轻重大小,并且扬言说,楚军只要折断戈 矛的尖端,就足够铸成九鼎了。 此后,楚军锋芒益锐,所向 披靡。 在春秋战国之交,相继灭陈,灭吴,灭蔡,后来又灭 越,成为席卷南土、问鼎中原的极强盛的国家。 楚国兼并的 小国,有案可稽的,也在四五十个以上,多在今湖北、河南、 安徽、江苏等地。 《战国策·楚策一》:“楚,天下之强国也。 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 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 ”楚国之疆域,虽然时有 得失损益,“但在其鼎盛时期,据考察其地跨今十一省,兼县 三百余,为战国时代最大之国”。 ””楚国的这种蓬勃发展的 势头,从西周初年算起,持续了大约700年之久,直到战国 后期楚怀王时代,由于重大决策失误,才出现转折。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割据、战乱频仍的时 期,也是社会政治发生剧烈变革的重要时期。 周王朝从衰 微走向瓦解,诸侯各国通过兼并战争夺取政权。 其中受益 最大的,莫过于楚国。 楚国从局促于丹阳一隅的“蛮夷”之 邦,通过南征北战,变成“地方五千里”的战国时代最大之 国,发展速度是很快的。 不断开拓疆土所形成的大范围内 的民族融合,无疑是使楚国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一个重要原 因。 所谓“楚人”,非但芈姓一族。 楚人的上层统治者,即屈 原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也就是来自西北方的夏人后裔, 本为游牧民族,沿汉水南下,至周已定居于丹阳一带。 江、 汉之间的土著居民,包括楚地固有之周民族与土著民族。 按照姜亮夫先生所说:“此土著之民族,自历史发展论之,当 即《尧典》‘窜三苗于三危’之苗民。 此时其主要部分,当已 随时代而西征,西征而落伍者,则当为屈子所谓之‘南人’、 ‘南夷’,为三苗沿途遗在沅湘辰溆间者。 ”” 从周代的情况 来看,江汉沅湘一带的土著居民相当复杂,除了三苗及其遗 民之外,“还有越、濮、巴三族。 他们是从不同的地方迁徙到 这里来的”。 先民的迁徙是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在 出现比较发达的农业以前,迁徙是不可避免的。 狩猎、采 集、游牧以及刀耕火种式的原始农业,都要求在不断的迁徙 中寻求较好的生产和生活场所。 此外,部族繁衍,支系另谋 发展,更是要求迁徙的原因。 同族之间的“不相能”,近亲族 之间的矛盾斗争以及不同部族之间的战争,都会引起大规 模的迁徙。 从土著居民的构成来说,可能还不仅是苗、 越、濮、巴,而是包括“九夷八蛮”,即南中国的诸多部族和民 族。 他们在芈氏之族的统治下,融合成被北方人称为“荆 蛮”的强大的楚民族,并建立了日益强大的楚国。 楚武王前 后,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楚国就完成了对江汉地区许多 姬姓小国的兼并和占领,造成“汉阳诸姬,楚实尽之” 的 局面。 后来终于统一了长江流域,吞并了吴越,并以咄咄逼 人之势,不断问鼎中原.不断兼并中原各国。 在兼并战争不 断取胜的过程中,多民族的大融合,也就不断地在更大的范 围内得以实现。 楚人英勇善战,视死如归,具有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 即使战死疆场,马革裹尸,也视为光荣和自豪。 屈原《国殇》 对此作了淋漓尽致的歌颂:“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 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与刚强英武的 爱国主义精神密切相关的,是宽容宽厚的态度和广阔博大 的胸怀。 楚国吞并了如此众多的国家。 纵横跨越今天的11 个省,面临的具体情况肯定是极其复杂的。 黄瑞云先生在 一文中说:“华夏蛮夷濮越,文明程度相差很大, 历史渊源各不相同,楚国都能加以安抚。 楚国在战争中从 未有过像秦军那样,动辄斩首几万,也没有见过大量俘馘的 记录。 ”张正明先生也在其所著的中说:“对于 被灭之国,楚人的惯例是迁其公室,存其宗庙,县其疆土,抚 其臣民,用其贤能。 即使对于蛮夷,也是相当宽厚的。 ”正因 为如此,楚国才能够得到各民族的拥护,显示出强大的开放 性和凝聚力,在横跨大江南北的广大领域,建立起一个强盛 的积极进取的多民族国家,并且不断强化其臣民的国家认 同的观念,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强烈的本土意识 和民族意识。 应该说,这是楚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获得 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

楚汉战争历史故事
提示:

楚汉战争历史故事

韩信的赫赫战功,多是在劣势条件下取得的。他创造的几个出色的以弱胜强的战例,都包含着强弱转化,以奇制胜的一些辩证方法。

木罂渡河——避实击虚

刘邦在彭城兵败之后,魏王豹和其他诸侯纷纷叛变。韩信领兵去攻打魏王豹,魏军重兵集结于——蒲板(今山西永济北)封锁黄河口临晋关,阻止汉兵渡河。虽然双方的兵力不详,只知均为重兵,但在战略上,魏王豹有强大的项羽为后盾,有恃无恐,韩信显然处于劣势。面对有河险可守,有后援可待的敌重兵集团,韩信采取了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战法。他增加佯动部队,集中大量船只假装要由临晋关渡河。暗中却调兵遣将,突然袭击魏后方,迫使魏王豹仓惶应战,兵败被擒。

韩信所以能够做到避实击虚,首先是因为他研究敌情,掌握了魏王豹的有恃无恐,以为只要守住渡口,汉军就无奈我何的心理。韩信针对这一心理,用佯动部队和船只紧紧吸引魏王豹的注意力,使他不再旁顾。其次,是因为韩信注意调查战场地形,找到了魏军认为不能渡河因而没有设防的渡河点——夏阳,远程迂回,达到了出奇不意的效果。最后,还因为韩信精心探索,别出心裁地找到了渡河的器材——木罂。用木罂而不用船只,就有效地隐蔽了渡河意图,蒙骗了敌方。这就启迪人们:避实击虚是以弱胜强的良法,然而要做到避实击虚,必须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研究敌情和战场条件,通过合理的机动,才能牵制强敌之实,打击强敌之虚,战而胜之。

背水列阵——巧用心战

韩信在井陉口击破赵军的战役,不仅在战略上,而且在战役上,都是以弱战强。赵军号称“二十万”,韩信的军队号称“数万”,而且大部分是刚从乡镇上招来的新兵。赵军统帅成安君自认为有绝对把握,用不着什么“诈谋奇计”也可以轻取韩信。在兵力悬殊的形势之下,韩信深知不能力战,只能智取。他采取了背水列阵的战法。这个战法的奥妙在于,通过打击强敌的精神力量,来消弱它的物质力量;同时,又通过增强自己的精神力量,使自己弱小的物质力量发挥出成倍的威力。

先说背水阵何能增强己方的精神力量。因为,韩信兵力既少,又多是缺少纪律和临战经验的.新兵,在强敌面前容易畏阵退逃,只有置于没有退路的背水阵中,才能死里求生去拼命奋战。韩信就使怯弱之兵变成了勇敢之士。这一仗中,汉军士兵在背水阵中,以殊死之心,以一当十,努力坚持,最后迫使赵军后撤。

再说韩信如何以背水阵为契机,一步步地摧毁赵军胜利的信心。最先,赵军望见背水阵,认为此阵违背了通常兵法,不由得大笑,讽刺韩信不会用兵。这样,就使赵军产生轻敌思想,军心由警觉渐渐松懈。接着,韩信又亲率一部兵力前去决战,吸引敌人迎击。韩信佯败后退,进入背水阵。韩信败走背水阵,又使赵军产生对方无路可走、败局已定的错觉,从壁垒中倾巢而出,冒险追击,军心便由松懈转向狂躁。在韩信佯败的时候,他预先派出的伏兵,乘虚而出,进占赵军的空垒,拔下赵帜换上汉旗。赵军攻击背水阵久攻不下正欲撤退的时候,突然看到壁垒上面插满了汉军红旗,误以为主帅被擒,后路被断,斗志一落千丈,军心由狂躁变为惊恐,进而秩序混乱,汉军乘胜夹击,大获全胜。

示弱诱敌——半渡而击

韩信破齐之战,也是以弱击强的战役。当时,韩信孤军深入2000里,齐军不仅占有地利优势,而且得到了项羽派来龙且的20万援军。龙且十分轻视韩信,部属劝他长期坚壁防守,使韩信缺粮自溃,自动投降,他骄傲地说:“韩信容易对付,我不战而受降,有什么功?”决计与汉军会战。

汉军和齐楚联军,夹滩水布阵,韩信决定利用滩水,创造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战场条件,使敌人的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使自己的弱中之强——胜兵远征,锋芒锐利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因此,会战的前夜,他命令士兵用1万多条口袋,装满沙石,堵截滩水上游。决战时,他亲率一部兵力,强渡滩水,去攻击龙且军队,然后,又佯装不支,撤退过沙河。龙且只当韩信果然胆怯,立即渡河追击。此时,韩信命令部队在上游决开堵堤,河水急涌而下,龙且的主力无法再渡,军队被分割成为两部分。汉军对于已渡河的部分齐楚联军,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精神上都形成了绝对的优势。于是,韩信迅速攻击,击杀龙且,龙且的败亡又引起其未渡河那部分主力散乱逃奔,韩信乘乱追击,全部俘获齐楚联军。

韩信能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强弱,正确地对待强弱。特别引人注意的是,韩信三次以弱击强的战役,都借助了江河流水,而三次对河流的利用又各不相同。一次是声东击西;一次是背水列阵;一次是阻水淹敌。在对敌作战上做到了因敌而变,因势用兵,三次用水而奇招不同,创出了军事史上令人赞叹的战绩。